环境考古相关论文
气候环境对古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小珠山文化是辽东半岛新石器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一支考古文化,其发展过......
...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持续变暖导致的海面抬升对该地区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该......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核心素养的培育、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探索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研究主题。地理学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及......
金斯太洞穴遗址是东北地区一处重要的晚更新世时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本文通过研究动物遗存的种类,探讨金......
水稻是起源于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重要农作物,新石器中期以后传播到北方地区.由于北方较于南方相对干旱,因此对水分条件需求较高的......
古环境DNA(ancient environmental DNA,简称ancient eDNA)指保存于古环境样品中的生物古DNA(ancient DNA,简称aDNA).与直接从古代......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是在怎样的气候和环境背景下建造的?气候和环境如......
摘 要:早在建国初期,少数考古学家已经尝试将考古学研究与地学研究相结合。2002年以前,我国环境考古的发展一直较为平缓,2002年至2014......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等,人类将必须面对这些人地关系中的突出问题,要准......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该流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诞生之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发展区,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更是孕育出......
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北方文物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全新世环境考古的大区研究作了尝试性的探索。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手段,综......
侯家窑遗址与和尧庄遗址作为我国旧石器中期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在东方人类起源、古人类演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等研究中起着承前启后......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的力量,不再随心所欲地对大自然予取予夺,而是讲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环境......
《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合作编著,1998年3月科学出版社出......
洛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四面环山,东南及南部有嵩山及其余脉万安山,秦岭山系崤山支脉的周山和邙山分别位于盆地的西部与北部。......
本文以蒙塞拉特岛克雷镇(Clay County MS)亚布鲁(Yarborough)遗址为例对环境考古进行了介绍。作者指出,环境考古对于考古文化及其......
200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在山东寿光市沿海进行了一次环境考古调查和试掘,本次工作预设两个目的,即解决当地先秦时期考古文化的发......
在内蒙古岱海地区的环境考古工作,发现了一套考古文化剖面以及一套在年代上与之对应的自然地层剖面.将两者做联系观察,可发现距今7......
华北-内蒙交界地带属于环境敏感带和农牧交错带,是研究全新世古环境的代表性区域,重建该区全新世古环境演变过程及区域差异,是了解......
研究地点位于广东、湖南和湖北三省的华南双季稻分布区,纬度跨度为22.84°~32.51°N之间。沿纬度每30~50km间距取样,一共为26个......
近几年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成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亮点。凭借其罕见的史前灾难遗迹,喇家遗址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
本文以浙江小黄山和安徽禹会遗址的剖面各地层土壤为材料,对有机地球化学中常用的两种洗脱用的层析柱在烷烃分析中的效率进行了比较......
香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石组合表明 :自新石器时期以来该遗址周围植被以热带 -亚热带蕨类植物为主 ;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莎草、藜科......
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通过对渭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生产结构的分析和生态环境复原,认为本区前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早、中期,即距今8200-550......
成都平原历年来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存,也为了解早期成都平原的古代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即对此作了探讨,......
本文利用出土的考古材料及目前所见的大宁河流域环境考古研究成果,在具体分析大宁河流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得......
随着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日趋完善和自然科技手段在考古学上的广泛应用,以考察古代社会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目的的聚落考古与......
<正>我国西南重庆地区分布着众多考古遗址,但长期以来有关该区的系统的环境考古工作开展很少,本文通过与考古部门合作,对该区典型......
对长江三峡巫山下沱遗址考古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本区古沉积环境变化以及古洪水情况。根据考古器物排比法研究,遗址剖面为商周以来的沉......
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是安徽江淮地区考古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环境考古研究......
具有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功能的GIS,是环境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运用GIS对遗址的空间位置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遗址域进行定......
环境考古学是一门介于考古学与第四纪环境学(或古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出现于20世纪之初,经过近1个世纪的摸索和实践,在理论......
环境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近几年来在山东地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田野发掘所获取的......
龙山文化早、中期(2600BC ̄2300BC),沂沭河流域气候暖湿,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十分发达,社会全面繁荣,聚落遗址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扩......
芜申运河是在古中江河道基础上,在漫长历史时期经不断改造而形成。考古发现该流域出土了大量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器、陶器......
将长江口区古环境变化的历史资料与冲绳海槽黑潮演变的沉积记录进行直接对比,确定了全新世百、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和短期事件与长......
安阳地区3个土壤剖面孢粉分析揭示了殷墟文化前后的环境背景。取自安阳市区的茶店陂剖面灰黑色古土壤层(3400cal.aB.P.之前)孢粉组合......
蚩尤是"中华三祖"之一,但仅凭汉语文献却无法说清他的身份。本文通过稻作考古、铜器考古、环境考古、基因以及苗语口传资料的交叉......
《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研究课题组于1994年在山东省胶东半岛地区对贝丘遗址......
植硅体是指某些高等植物从地下水中吸取可溶性二氧化硅而后沉淀于植物细胞内或细胞外部位置,由此形成的含水非晶态二氧化硅颗粒。......
2016年7月18日至19日,"三星堆与世界上古文明暨纪念三星堆祭祀坑发现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召开,约150位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在聚落选址与地理环境、古气候与古蜀文明发展、灾变事件研究及史前人地关系综合研究等......